大连医科大学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

大连医科大学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

研讨生教育是培育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一流的研讨生教育也是建立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标志。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重要阐述及对研讨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研讨生教育会议精神,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期教育评价变革总体计划》《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开展施行计划的通知》(辽政办发〔2020〕29号)《辽宁省关于深化新时期研讨生教育变革创新 推进高质量开展的意见》(辽教发〔2020〕39号),分离学校实践状况,制定我校推进研讨生教育高质量开展施行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征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培育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全面推进我校研讨生教育高质量开展。

二、根本准绳

(一)坚持党的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串于研讨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全过程。

(二)坚持立德树人。以研讨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为中心,把立德树人效果作为检验研讨生教育工作质量的基本规范。

(三)坚持需求导向。瞄准国度和辽宁医药卫惹事业开展需求,把效劳全民安康和中央经济社会开展作为引领研讨生教育的工作方向。

(四)坚持质量为本。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和外部质量监控,完善分类多维的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提升研讨生培育质量。

(五)坚持创新引领。加强研讨生任务感、义务感,把提升研讨生科研创新与理论才能作为深化研讨生教育高质量开展的基本目的。

(六)坚持变革驱动。推进研讨生教育综合管理才能变革,把构建优质高效开放的研讨生教育体系作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开展的内在驱动力。

三、详细内容

(一)施行研讨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方案。健全“三全育人”机制,构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据守认识形态阵地。优化研讨生党组织设置方式,选优配强研讨生党支部书记。落实思政课程建立,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员,开全开好研讨生思想政管理论课,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梳理各门专业课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及其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归入专业课教材及教学大纲,培育医学生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和情怀;展开课程思政说课竞赛,树立课程思政示范课,选树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讨示范中心,争创课程思政示范高校。增强科学道德与学术标准教育,发扬科学家精神,据守学术诚信。增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立,探究依托导师和科研团队装备兼职辅导员。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全面提升研讨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二)施行研讨生导师队伍提质增量方案。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严厉岗位政治请求,明白岗位权责,强化考核评价,推进导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履职尽责、潜心育人,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构建调和师生关系。严厉落实《研讨生导师指导行为原则》,强化导师是研讨生培育的第一义务人认识,树立鼓励示范机制,展开“十佳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评选活动。健全导师分类遴选规范,健全导师动态审核和调整制度,增强对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及学术标准的考核,增加导师对研讨生指导精神投入的量化考核。增强新导师岗前培训和在岗导师定期培训,推进院系及教学基地导师培训常态化,确保研讨生培育质量同质化。逐渐改善导师带教条件。

(三)施行学科专业调整及穿插交融方案。统筹推进学位点动态调整,积极规划根底学科相关范畴的专业学位点建立,增强专业学位博士受权点建立,优化人才培育类型和构造。鼎力推进根底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穿插学科、医科与理工科穿插交融,增强对根底学科的稳定支持,支持战略性新兴学科开展。搭建穿插学科开展平台,增强与国内外高程度高校、科研院所的协作。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范畴,突破学科壁垒,构建标准有序、互相衔接的穿插学科开展体系,促进国度开展及东北复兴急需范畴高层次人才培育。

(四)施行研讨生招生范围构造动态调整方案。坚持供应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以效劳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展招生范围。积极扩展专业学位研讨生招生范围,特别是临床医学类博士专业学位研讨生招生范围,坚持硕士专业学位研讨生招生范围为招生总范围的三分之二左右。稳步开展学术学位硕士研讨生招生范围,适度扩展学术学位博士研讨生招生范围。健全招生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学术学位增量方案优先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严重科技任务、严重科研平台、关键(急需)及严重根底学科范畴等方面倾斜;专业学位增量方案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儿科、重症医学等急需范畴。探究树立研讨生招生方案管理负面清单制度,招生方案与学位点评价、论文抽检结果、就业状况、师德师风评价等挂钩。

(五)施行研讨生生源质量提升方案。增强招生宣传,深化各类招生方式变革,多措并举,精准选拔优秀人才。加大研讨生招生宣传投入力度。充沛发挥学校、院系及导师积极性,构建以院系和高程度师资为主体的多维度研讨生招生宣传组织体系;充沛应用和整合各种宣传平台,扩展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立足东北,辐射全国,吸收优质生源。深化研讨生招生制度变革,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及严厉监管,精准选拔优秀人才。健全博士研讨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选拔科研创新才能及培育潜力高的优秀生源;扩展直博生招生比例,经过机制优化、资源倾斜,吸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博。

(六)施行学术创新与理论才能提升方案。完善本硕、本博直通、硕博贯穿培育形式,实行培育计划一体化设计。

增强学术学位研讨生科研创新才能培育。施行学问创新项目赞助方案,推进科教交融育人,增强系统科研锻炼,鼓舞原始创新,加大对根底研讨的支持力度,强化导师理论指导,立足“教研分离”,以前沿课程为引领,培育创新才能。

增强专业学位研讨生理论才能锻炼。施行理论才能提升项目赞助方案,增强高程度基地建立,提升专业学位培育才能,立足“案例教学”,注重根底学问的实践应用,提升岗位胜任力。

推进教学质量建立。建立优质研讨生课程体系,评选研讨生校级精品课程,打造国度级及省级精品课程。设置教改立项及研讨生类教学成果奖,加大对优质课程建立和优秀教材建立的经费支持力度,展开案例教学竞赛,全面提升研讨生教学程度。

增强与国内外校际、校企、校地互动,推进课程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科研平台共建,培育研讨生学问创新和理论创新才能。深化研讨生教育国际化,设立研讨生国际交流专项,配合“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研讨生教育国际化。

(七)施行研讨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方案。废除“五唯”评价方式,聚焦人才培育效果、科研创新质量、社会效劳奉献等中心要素,健全分类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绩效管理考核、招生方案调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及学位论文抽检等多种方式施行监测评价。严把质量关,从严增强从招生、培育到学位授予等关键环节的管理,进一步做好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考核、学位论文评阅、论文辩论和学位授予等关键环节的质量把控与管理,坚持关口前移,发挥好培育关键节点的考核筛查作用,完善预警制度及分流淘汰机制。进一步增强辩论前论文评审结果和授予学位后论文抽检结果的运用,对论文抽检不合格的导师给予限招、停招的处置。进一步增强学位论文辩论管理。严厉标准学位申请与授予工作审核流程,细化、强化导师、研讨生培育二级单位、研讨生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在学位审核与审定中的作用,树立各环节义务清单,保证研讨生培育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充沛发挥研讨生教育评价委员会作用,加快树立以教员自评为主、教学督导和研讨生评价为辅的研讨生教学评价机制。增强对各学科专业研讨生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效果监视和评价。完善学位受权点评价制度,展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受权点,中医、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硕士受权点,医学技术、心理学学术学位硕士受权点专项评价工作及现有学位受权点合格评价工作,增强过程监视诊断,排查单薄环节和存在问题,提出持续性改良措施,促进研讨生培育质量不时提升。树立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发布研讨生教育开展质量报告。增强导师、研讨生和管理队伍的质量认识,构成表现本身开展定位、学术传统与特征的质量文化。

(八)施行研讨生生活保证支持方案。变革完善赞助体系,激起研讨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多渠道研讨生赞助投入机制。完善赞助规范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根底学科和关键范畴人才培育的赞助力度。完善奖助学金评定规范,充沛发挥奖学金的鼓励保证作用。健全学校、院所和教学基地及导师三级赞助体系,鼓舞导师合理运用科研项目资金赞助研讨生。鼓舞与行业企业树立学术与创新交流中心、结合培育基地,设立冠名奖学金。探究树立动态调整的“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制度。给予家庭经济艰难研讨生更多支持。推进博士研讨生学制调整,保证研讨生从事科研和理论的根本生活条件,确保研讨生安心学业。

(九)施行研讨生教育信息化方案。应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推进精品课程、图书文献、教学科研平台等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探究树立大数据平台,推进研讨生主动应用人工智能和生物信息学剖析手腕停止科学研讨。完善效劳研讨生教育管理部门、导师和研讨生的各类信息系统,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腕、科研组织和管理方式现代化。丰厚优质教学资源,推进网络课程平台建立。

(十)施行研讨生教育管理程度提升方案。强化研讨生教育管理工作岗位职责。健全研讨生教育两级管理体系,配齐建强专职管理队伍;增强管理人员培训,进步专业化管理程度。设立研讨生教育特地研讨机构,增强研讨生教育研讨、咨询和指导。充沛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和研讨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设立研讨生教育管理研讨专题项目,全面提升研讨生教育管理程度。

四、保证机制

(一)强化组织保证。增强党对研讨生工作的指导。研讨生教育相关的职能部门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探究并遵照研讨生教育管理规律,去除研讨生教育管理本科化倾向,将研讨生教育管理归入到全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大格局中,以顺应不时扩展的研讨生教育范围。

(二)强化经费保证。确保科研实验平台等硬件设备的合理装备和晋级,确保研讨生从事科学研讨的根本条件,确保研讨生教育变革计划的正常施行。要创新机制,设立研讨生教育开展专项基金,确保研讨生教育的可持续开展。

(三)强化绩效评价。把研讨生教育管理质量作为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与职能部门评优、与二级学院的研讨生招生方案挂钩,确保施行计划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