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师生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高质量论文《Artificial Light-Harvesting Metallacycle System with Sequential Energy Transfer for Photochemical Catalysis》,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东华大学化工生物学院硕士研究生余威,张灯青副教授和易涛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光捕获体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量的天线分子通过高度有序的排列把吸收的能量高效地传递给受体。人工光捕获体系的构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为模拟光合作用提供理论基础,而且在太阳能电池、光电材料以及化学传感器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易涛教授、张灯青副教授基于铂基大环化合物构筑了具有多步能量转移过程的高效光捕获体系。论文报道了一个含有四苯乙烯单元的四边形铂(II)金属环(M1)作为一个光捕获平台,由于聚集诱导发光效应(AIE),M1组装体是理想的供体,实现了从M1组装体到曙红Y(ESY)和磺基罗丹明(SR101)的两步连续能量转移。在此过程中,ESY被用作连续能量转移中的桥接器。为了更好地模拟自然光合作用,M1-ESY-SR101体系被用作水溶液中C-H键烷基化的光化学催化,与M1-ESY体系或ESY/SR101体系相比,表现出更强的催化活性。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化学顶级期刊JACS上,题目为“Artificial Light-Harvesting Metallacycle System with Sequential Energy Transfer for Photochemical Catalysis”。
来源:东华大学
立即进行查重: 高校本科论文查重 | AI智能降重机器降重自动降重 | TurnitinUK版 Turnitin国际版 论文检测系统 | 高校硕士博士论文查重系统 | 万方检测系统